1935年3月8日,上海新闸路沁园村的公寓里安全股票配资,25岁的阮玲玉吞下了三瓶安眠药。
谁也想不到,这位传奇女星会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。
三天后,送葬的队伍从万国殡仪馆延伸出三里地。影迷们冲破警戒线,有人哭喊着她的名字,有人捧着她主演的影片海报泣不成声。
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最盛大的葬礼。
阮玲玉的美,从不是单薄的脂粉气。出生于1910年的她,自幼丧父,随母亲在大户人家做帮佣。
16岁那年,她偶然被导演卜万苍发现,第一次站在镜头前,没有丝毫怯懦。
默片时代没有台词,但她的眼神好像能说话。
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,电影院里只要挂出“阮玲玉主演”的牌子,票房就不会差。
她在《神女》里饰演的单亲母亲,靠卖身抚养孩子,被流氓纠缠,被社会唾弃,却始终挺直着脊梁。
展开剩余74%镜头下的她,穿着洗得发白的旗袍,站在昏黄的路灯下,一个眼神就道尽了底层女性的挣扎。
这部电影后来被评为“中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”,而她的表演,至今仍是演员们研究的范本。
可银幕外的阮玲玉,却始终逃不过命运的捉弄。
16岁那年,她遇到了富家子弟张达民,以为找到了依靠,却不知对方只是把她当作消遣。
当她凭借天赋在影坛崭露头角,张达民开始不断勒索钱财,甚至在小报上散布她的谣言。
后来她遇到茶叶商人唐季珊,原以为他是救命稻草,却陷入更深的泥沼。唐季珊早已娶妻,对外却宣称她是“同居女友”,当张达民上门闹事时,他只会冷漠地让她自己解决。
1935年初,张达民将阮玲玉告上法庭,控诉她“侵占财产”。
一时间,上海的大小报刊连续地刊登“阮玲玉私生活丑闻”。
标题极尽刻薄:“电影明星阮玲玉与人同居,卷款私逃,水性杨花,周旋两男之间”。
记者们堵在她家门口,摄影机的闪光灯日夜不息,没人在乎真相是什么,只在乎能不能挖到更刺激的猛料。
那时的社会对女性格外苛刻。男性可以三妻四妾,女性却连追求幸福的权利都没有。阮玲玉在银幕上为女性呐喊,现实中却成了被舆论鞭打的对象。
她在《新女性》里饰演的作家韦明,因被小报记者勒索而绝望自杀,影片上映后,记者们竟联名抵制,说她“影射记者”。
她不是没有反抗过。在片场,她依旧专注地塑造角色。面对朋友的担忧,她强笑着说“会过去的”。
但当法庭传票一次次送来,当唐季珊的冷漠越来越明显,当街头巷尾都在议论她的“不检点”,这个25岁的姑娘终于撑不住了。
临终前,她在遗书上写下“人言可畏”四个字。这四个字轻飘飘的,却重得像座山,压垮了一个天才演员的生命。
阮玲玉去世后,鲁迅写下《论人言可畏》,痛斥那些能置人于死地的流言。
阮玲玉只活了25年,却留下29部影片。在没有声音的银幕上,她用表情和姿态,为中国默片时代画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如今,上海电影博物馆里,她的旗袍静静陈列着,布料上的花纹早已褪色,却依然能让人想起那个在镜头前发光的女子。
有人说,阮玲玉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。可回望百年,那些对女性的苛责、对私人生活的窥探、对异见者的围剿,何曾真正消失过?
她用生命让后来者看到:比起美貌与才华,一个社会的包容与善意,才是能让人活下去的底气。
雨还在下,就像88年前那个清晨。只是这一次,我们终于学会了凝视她的作品,而非她的流言。这或许是对这位早逝美人安全股票配资,最好的告慰。
发布于:山西省富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